school

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

school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每次做功課,都訛稱自己肚痛、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千萬種謊言與藉口。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

 

小朋友逃避做功課,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做不到。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無法接受,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一般而言,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只要使用對的方法,加上適量訓練,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

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

 

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你要讓子女知道,即使他不夠聰明,你依然會這麼愛她,以他為喜樂,對他有耐性,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但相反,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他便不敢說真話,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

3大招數讓幼兒認識情緒 提升社交技巧

school

撰文: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小朋友到了約兩、三歲,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教導他們認識情緒,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提升社交技巧。

 

招數1: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睇卡通片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

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是大豬,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你又會覺得怎麼樣?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

 

招數2:將心比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可以問他「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原來媽媽會生氣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

 

招數3: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

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

再進一步,其實家長也可以教導小朋友,我們感受和情緒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例如開心,可以是少許開心、很開心和十分開心。家長也可以與他們玩簡單遊戲,例如在主題樂園時,可以問小朋友「你是少許開心、很開心還是十分開心呢?如果少許開心就行一步、很開心行兩步或十分開心行三步。」讓小朋友更加進一步認識這些情緒。

如何處理單親小朋友的情緒問題?

school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鄧巧孺

 

其實每個小朋友也有可能出現情緒問題,很難說單親的小朋友一定會有某種問題,但可以想像到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可能因為爸爸媽媽陪伴他們的時間比較少,所以會作出一些行為引起別人注意。特別是用一些負面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力,原因是他們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小朋友可能會自我懷疑會覺得是否我做得不夠好,或者我不乖,所以令到爸爸媽媽離婚。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讓孩子覺得被愛,在日常生活中多些肯定他們,跟他們說有多愛他們,讓他們知道即使爸爸媽媽分開了,但也不會改變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爸爸媽媽在分配照顧孩子的時候可以多些溝通,避免有忽略孩子的時候。例如小朋友在學校有些特別的活動,需要有家長出席,盡量可能安排至少一位家長出席。如果情況許可的話,可以讓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甚至是其他親戚例如姨姨、姑姑一起參與。

一來可以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另外小朋友也可以繼續在一個大家庭的愛裡成長。當然給小朋友更加多的愛不代表要縱容他們,一些離婚的家長為了要彌補對小朋友的虧欠而縱容他們,甚至會給他們極之豐富的物質享受,來填補自己的內疚感。其實愛不代表縱容,愛也包括適當管教,要獎罰分明。小朋友做得對的時候要肯定他們,做錯的時候要糾正他們,這樣他們才可以健康地成長。

 

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一段婚姻要走到離婚,其實當中有很多別人不明白的經歷,爸爸媽媽自己有很多事例如情緒要處理,加上要照顧小朋友,其實所面對的壓力一點也不簡單。爸爸媽媽首先要覺悟這一點,要明白和接受其實離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給自己空間,也給小朋友空間去接受和承認,有需要的時候要尋找幫忙,覺得很失落的時候要找別人傾訴。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長大反而要餵食?家長可以如何拆解?

school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由寶寶出世,家長開始餵奶,到慢慢餵糊仔。然後小朋友開始可以自己拿著餐具,一口一口自己進食,一步一步看著小朋友長大。但當小朋友到了6至7歲,會突然要求父母餵食,這是為甚麼呢?可以如何解決?

 

每當小朋友長大,父母都開心,尤其是小朋友吃飯,以前要父母餵食,後來小朋友學會用餐具,便會自己吃飯,本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許多家長不明白當小朋友會自己吃飯,反而開始要求父母餵食。這是因為父母餵食的親密感覺很好,可能令小朋友希望被餵食。

小朋友年紀小的時候,父母餵食也是一種樂趣,但當小朋友長大的時候,可吃飯到一半時仍要父母餵食的話,對父母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我們都不想為了餵食的問題而令整頓飯的氣氛增添火花,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當小朋友吃飯途中要求餵食,可以用以下方法解決。

 

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你再多吃兩口飯,爸爸媽媽便會開始餵食」下次同樣情況就說「你再多吃三口,爸爸媽媽便會開始餵食」,逐步縮短父母餵食的時間,同時逐步延長小朋友自己吃飯的時間。到後來有機會最後只是餵他一口,保持親子關係的親密,又能令吃飯氣份更有趣 。

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

school

撰文:脊骨神經科醫生溫文灝

小朋友很容易坐姿出現問題,甚至出現脊柱側彎及寒背。家長要及早發現小朋友的問題,並作出糾正。但家長可以怎樣看出小朋友有脊柱側彎及寒背問題呢?

脊柱側彎方面,家長可以嘗試脊醫常用的亞當測試 Adam Test,請孩子雙手碰地向前彎腰,從背部看出脊骨兩邊肌肉有否高低的問題。如有,即是很有可能有脊柱側彎症。

而寒背方面,寒背意思是從側面看,頭部處於身體前方,好像伸長脖子般;甚至長期低頭,把兩邊肩膀向前彎。香港大部份小朋友只是功能上的病症,很多時只要提醒孩子挺直些,他便能夠坐直不再寒背。

要改善寒背,最重要把兩邊肩膀挺開,用腰的力量去挺胸,把下巴收回近頭部,這就是最正確的坐姿姿勢並改善寒背。

脊椎問題原來跟足部有關?

有些小朋友是扁平足,導致足部有點内八字或者外八字,腳的形態會慢慢影響盤骨並形成一些高低情況。

如果孩子學習行路時,經常膝頭撞膝頭,甚至容易走幾步就會絆倒自己,這可能是出現内八字,甚至雙腳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小朋友要吃營養補充劑嗎?

school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家長也會問我「我的小朋友需要吃補充劑嗎?例如魚油丸或DHA,這樣會對他好一點嗎?」我自己也有小朋友,我就沒有讓她們吃任何補充劑。但是有一些家長便說「其實吃了補充劑會否真的聰明一點?」

 

其實如果有均衡飲食,當然不需要任何補充劑。為甚麼呢?例如魚油丸吃太多,也會有過度薄血的作用,很容易便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我們說如吃了過量魚油丸的話,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可能要想辦法如何在食物之中,加一點到魚的成分,例如他不喜歡吃魚,我們可以把魚沾上粉漿烤熟,讓他覺得比較香脆和美味。又或在烹調意粉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如蜆等的甲殼類食物,這已足夠小朋友吸收。另外,海苔這些簡單的食物,也有成分讓他們更聰明。

至於,家長可能都覺得多吃鈣質的補充劑,小朋友會長得比較高。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如果吃過量鈣片,也會很容易令他腎結石。我們可讓小朋友喝牛奶、吃豆腐或喝豆漿,也能幫助他吸收鈣質,又不需要額外特別補充劑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依賴奶樽影響牙床發展 自然戒奶樽有辦法

school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小朋友在嬰幼兒時間需要借助奶樽進食,但有不少小朋友到三歲,明明飲用其他飲料時會用其他杯子,但喝奶時仍然會依賴奶樽。長期使用奶樽會影響小朋友牙床發展,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小朋友戒奶樽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小朋友依賴奶樽的原因。小朋友可能因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令他們缺乏安全感,用奶樽就如「合法」用奶咀,可以為他們提供安全感。如果強行要小朋友戒奶樽可能會引致反效果,所以戒奶樽的方法都應該循序漸進。

就以學游水為例,如果想小朋友戒水泡,最好的方法是逐點逐點將水泡放氣,令小朋友慢慢適應不用水泡。希望小朋友戒奶樽的家長,可以將奶的份量逐漸減少,令小朋友不再依賴奶樽而獲得飽腹感,降低對奶樽的心理需求。

除此以外,家長亦可以嘗試在奶咀位多刺數個洞,增加小朋友喝奶流量,然後慢慢開大奶咀位,最後甚至可以剪開奶咀頭,讓小朋友如用飲管喝奶,好處是小朋友仍然聞到奶的氣味,熟悉的氣味可以令他們獲得安全感,同時不知不覺間戒掉奶樽。

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

school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

安全

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

化學農藥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

沒有大分別

健康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閱讀顧是家長和小朋友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跟傳統伴讀最大的分別就是傳統的伴讀基本上可能是家長和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有些伴讀家長的用意是教小朋友認字,以認字為主。但對話式閱讀好處不是在於認字,而是希望能夠藉著對話的方式讓小朋友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多表達。

 

對話式閱讀便是由小朋友當一個主動的角色,可以主動發問,透過這些問題、答案去引導他們,加強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家長和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要問甚麼問題及進行的步驟是怎樣。家長問問題有很多不同方法,我們會教他提示的框架,框架裡包含5種不同問問題的方法,就是英文縮寫「CROWD」。

 

C是Completion ,可以用填充的方式問。R即是Recall 回想,回想之前故事是說甚麼。O便是Open-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你猜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W便是Wh questions,即是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等等。最後便是Distancing生活體驗題,究竟我們看的事物和日常生活有甚麼連繫呢?

對話式閱讀也有一個步驟的框架-「PEER」

第一個是引導,也就是問題的種類。第二便是問完之後,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回應

便是Evaluation。Evaluate便是盡量正面鼓勵小朋友,例如他答對了,你說:「你做得很好,很留心聆聽」。如果他答錯也不緊要的,我們也要鼓勵他:「你很努力地嘗試!」然後再嘗試一下在圖書裡尋找答案

 

然後E便是Expand,小朋友說話句子比較短,我們可以把它擴展,例如加一些形容詞令句子更加豐富。最後便是Repeat,小朋友聆聽完後重覆說出這個故事,那麼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能力。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school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