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記得兒子讀小一個的時候,筆者常常在接放學的站頭遇見同一群家長。有一位家長的兒子,巧合與我兒子同校又同級,所以我們漸漸熟稔起來。也在那時開始,見識到甚麼叫做「怪獸家長」!
她常問我的孩子參加了甚麼課外活動,因為她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而筆者就乏善足陳。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搞東搞西」,創作出很多遊戲,自得其樂,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從來,孩子快樂,就是我對他的祝願。
但漸漸地,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令原本相信「順其自然」那一套的筆者,都開始焦慮起來,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
於是,筆者也開始為孩子報讀一些課程,但所遇到的反抗,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由兒子讀小二至小四的幾年間,雖然報的課程不多,但母子也常因要他上額外的課外活動而起衝突。筆者不忍見兩敗俱傷的結果,於是又問自己:「對孩子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呢?雖有滿身學問,但帶著一個不快樂的心境;抑或是一個活潑、開朗,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呢?」雖然筆者當時還未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但仍相信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得到健康人生的最重要基石。
最後,筆者決定不再「強迫」兒子參加他不喜歡的活動。就這樣「let go」,反而給予空間讓他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他會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我想學甚麼,甚至參加中文補習。這些自決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鍛鍊,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兒子日後很寶貴的資產,無論在他求學或工作上,都無往而不利。
其實不少家長都像筆者當年一樣,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看見其他母親都做著同一樣瘋狂的事情,便不覺得那樣是瘋狂的,而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不情不願,都一樣要做。但是,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給我們知道,他們很辛苦,他們接受不來!問題是,母親們又看不看到呢?如果家長的眼光短淺,只怕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不安,只顧為孩子營造短暫的競爭優勢,而忽略為孩子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質素,那麼恐怕最後輸的不只是母子關係,還有是孩子的人生!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鄧巧孺
其實每個小朋友也有可能出現情緒問題,很難說單親的小朋友一定會有某種問題,但可以想像到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可能因為爸爸媽媽陪伴他們的時間比較少,所以會作出一些行為引起別人注意。特別是用一些負面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力,原因是他們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小朋友可能會自我懷疑會覺得是否我做得不夠好,或者我不乖,所以令到爸爸媽媽離婚。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讓孩子覺得被愛,在日常生活中多些肯定他們,跟他們說有多愛他們,讓他們知道即使爸爸媽媽分開了,但也不會改變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爸爸媽媽在分配照顧孩子的時候可以多些溝通,避免有忽略孩子的時候。例如小朋友在學校有些特別的活動,需要有家長出席,盡量可能安排至少一位家長出席。如果情況許可的話,可以讓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甚至是其他親戚例如姨姨、姑姑一起參與。
一來可以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另外小朋友也可以繼續在一個大家庭的愛裡成長。當然給小朋友更加多的愛不代表要縱容他們,一些離婚的家長為了要彌補對小朋友的虧欠而縱容他們,甚至會給他們極之豐富的物質享受,來填補自己的內疚感。其實愛不代表縱容,愛也包括適當管教,要獎罰分明。小朋友做得對的時候要肯定他們,做錯的時候要糾正他們,這樣他們才可以健康地成長。
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一段婚姻要走到離婚,其實當中有很多別人不明白的經歷,爸爸媽媽自己有很多事例如情緒要處理,加上要照顧小朋友,其實所面對的壓力一點也不簡單。爸爸媽媽首先要覺悟這一點,要明白和接受其實離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給自己空間,也給小朋友空間去接受和承認,有需要的時候要尋找幫忙,覺得很失落的時候要找別人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