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記得兒子讀小一個的時候,筆者常常在接放學的站頭遇見同一群家長。有一位家長的兒子,巧合與我兒子同校又同級,所以我們漸漸熟稔起來。也在那時開始,見識到甚麼叫做「怪獸家長」!
她常問我的孩子參加了甚麼課外活動,因為她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而筆者就乏善足陳。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搞東搞西」,創作出很多遊戲,自得其樂,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從來,孩子快樂,就是我對他的祝願。
但漸漸地,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令原本相信「順其自然」那一套的筆者,都開始焦慮起來,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
於是,筆者也開始為孩子報讀一些課程,但所遇到的反抗,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由兒子讀小二至小四的幾年間,雖然報的課程不多,但母子也常因要他上額外的課外活動而起衝突。筆者不忍見兩敗俱傷的結果,於是又問自己:「對孩子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呢?雖有滿身學問,但帶著一個不快樂的心境;抑或是一個活潑、開朗,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呢?」雖然筆者當時還未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但仍相信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得到健康人生的最重要基石。
最後,筆者決定不再「強迫」兒子參加他不喜歡的活動。就這樣「let go」,反而給予空間讓他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他會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我想學甚麼,甚至參加中文補習。這些自決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鍛鍊,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兒子日後很寶貴的資產,無論在他求學或工作上,都無往而不利。
其實不少家長都像筆者當年一樣,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看見其他母親都做著同一樣瘋狂的事情,便不覺得那樣是瘋狂的,而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不情不願,都一樣要做。但是,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給我們知道,他們很辛苦,他們接受不來!問題是,母親們又看不看到呢?如果家長的眼光短淺,只怕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不安,只顧為孩子營造短暫的競爭優勢,而忽略為孩子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質素,那麼恐怕最後輸的不只是母子關係,還有是孩子的人生!
撰文:舞台及電視編劇張飛帆
星期六的早上,第一次帶著五歲半的兒子和三歲半的女兒當義工賣旗。小屁孩一開始滿心雀躍,但三分鐘熱度過後,二人已嚷著要回家。作為父母當然理解,一來天氣炎熱,小孩子耐性有限;二來街上車水馬龍,行人驟來驟往,他們個子小小,刻那已淹沒在人潮之中,途人行色匆匆,誰有空留意他們。兩個小皇帝平日受盡注目,大概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次遭到冷待。為父心裡暗暗叫好,心想這次正好讓他們明白,他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同時亦可以讓他們感受一下,甚麼叫做「粒粒皆辛苦」。
我和太太一直在旁觀察,非不得以,都不會出手幫助,任由兩個豆丁自由發揮。看著他們由害怕、失落,到嘗試,再失敗,然後互助幫助,再嘗試,到成功,看著他們得到途人嘉許,小臉蛋上展現滿足的笑容,太太一時眼淺,竟抽泣起來。
無獨有偶,就在那一晚,歐文傑導演邀請我夫婦倆欣賞他的新作《非同凡響》的首映。電影講述特殊學校的老師(谷祖琳飾)與一班特殊兒童等備音樂劇,名校女生(余香凝飾)由最初被動參與,到後來與他們結下深厚情誼。
電影當然精彩,但當晚讓我最感動的,莫過於在放映會後,主持人邀請其中一位小演員分享他的演出感受。小朋友不假思索,當眾大聲的說了一句:「我好多謝媽媽陪我拍攝這套電影。」那一刻,我眼眶紅了。對於我來說,讓我如當頭棒喝的,是「陪伴」兩個字。
特殊兒童或許在某些能力上稍遜於同齡孩子,但他們永藏一份赤子之心。他們對愛敏感,能率直表達感受,而他正好脫口說出了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一樣責任。
有時候,我們未必需要為孩子「做」些甚麼,有時候,簡簡單單的「陪伴」,可能已經足夠。這讓我記起兒子在家中砌LGEO,許多時候都喜歡叫我坐在旁邊。有時我會納悶,心想你玩你的,要我坐在身邊幹啥?如是這我一直坐著,過了片刻,他突然猛地回首,望了我一眼,然後又再安心地繼續去建構他的LEGO城市。在那驚鴻一瞥之間,在他的眼神裏,我看到了驚恐,然後在千份一秒之後,他又回復平靜。這時我才發現,原來他一不小心,讓原本砌好的LEGO大樓倒塌了。但他並沒有向我要求援手,他不過是想確認,爸爸一直在他背後。原來,我的「存在」,就是他克服困難的最大支柱。他那一雙大眼睛彷彿在說:「太好了,原來你一直都在,那我不怕了。」
要知道,陪伴總有期限,只願我們在期限裡都能夠無悔。